历史文化学科座谈会6月13日在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举行。这既是我校近期相继召开各类学科建设座谈会的一个延续,更是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次动员。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以这个讲话为指导,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结合大学作为学术组织和人才培养机构的实际,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大学应有的贡献。应该说,随着发言的展开,这个观点成为了这次历史文化学科座谈会的共识。重要的是,接下来我们要把这个共识落到实处。
一是要在推进历史文化学科建设中明确“我是什么”。我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一样,是学校的分内事。这项分内事要求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究这两种基本手段,把中华民族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传播好、阐释好。付之以课堂教学,就是要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请进课堂和教材,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语境里,以生动的讲解讲好其中的故事;付之以学术研究,就是要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写进论文或报告,在理论演绎和演绎理论的逻辑中,用科学的论述讲清其中的道理。总之,明确“我是什么”,就是要知晓我们推进历史文化学科建设的责任担当,并把这份责任牢牢地扛起来。
二是要在推进历史文化学科建设中明确“我能怎样”。我校把“提升新文科”作为学科专业建设思路的一部分,使“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师范”“新艺术”“新农科”等学科种类并列起来获得推进。这个举措,提高了我校历史文化学科建设与我国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之间的适配性。而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我校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政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等人文社科类学院,以及西江流域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院、粤西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岭南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肇庆广府文化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类智库。这样的资源配置,足以让我们有能力在历史文化学科建设中取得建树。总之,明确“我能怎样”,就是要树立我们推进历史文化学科建设的能力自信,并把这种能力尽情地用起来。
三是要在推进历史文化学科建设中明确“我已哪般”。我校近年来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在历史文化尤其是地方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中开展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其中,西江历史文化、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等以地理空间来命名的地域性文化,特别引起我校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学者们从自身的兴趣出发,积极探寻发生在肇庆大地的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文化现象,写出调研报告、专业论文、学术专著,有力地推广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砚都肇庆所拥有的纵贯今古、横跨中西的历史文化,为这些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校多名学者此前应邀参与《肇庆大典》编纂工程,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总之,明确“我已哪般”,就是要认识我们推进历史文化学科建设的既有成绩,并把这张成绩单接续不断地写下去。
四是要在推进历史文化学科建设中明确“我将如何”。党的二十大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项战略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我校务必响应号召,遵循指引,以强化文化传播、深化文化阐释为己任,主动对接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等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类文化建设工程,通过平台、项目、团队、成果、应用五位一体的建设,把历史文化学科建设水平推上更能显示大局贡献度的新台阶。总之,明确“我将如何”,就是要校准我们推进历史文化学科建设的努力方向,并按照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推进历史文化学科建设带来了新的春天。历史文化学科的各个机构、各支队伍理应趁势而为、乘势而上,把加强历史文化学科建设的自豪感、使命感、紧迫感转化为实际行动,使“提升新文科”的理念在我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各类历史文化学科在积累知识、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释放出更加强大的作用。诚如是,那将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极为生动的AG尊时凯龙人生就是博实践。当然,这个极其光荣的职责、无比崇高的使命对于我校而言,注定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