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28日,迎着料峭春风,教师教育学院院长肖起清与特聘名师、博士、教授等专家团队一道驱车近三个小时,来到我市唯一的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地处怀集县最北部的下帅乡民族学校开展教育帮扶。他们送师资、解难题、谋良策,精准对接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使我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效能进一步深入到最偏远的地区。
把最好的师资送到最偏远的山区
下帅乡民族学校是一所有小学、中学制的完全学校,学生主要为壮、瑶两个民族,学校教师学历基础普遍较低、年龄结构偏大,业务能力和教研水平落后于同类学校。
为了让教育帮扶达到最后一公里,我校于2015年春季在下帅民族学校设立了基地,开始每年选派优秀实习生前来顶岗支教,目前累计派送音乐、体育、美术、数学等紧缺学科类实习生20多名。这些年轻的大学生给学校注入了活力。
教师教育学院此次携专家团队到来的消息,在下帅乡民族学校迅速传开。专家们即刻与教师展开研讨,深入课堂听课,选拔学生组建合唱团,敲定特色学科建设思路,与结对教师建立长期指导关系等,一派繁忙的景象。
肖起清说,此次教师教育学院组织博士、教授和有丰富中小学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来到下帅,就是让高校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能够真正对接到偏远地区,帮助最偏远地区的学校实现整体提升。
一是找准发展定位,建好专家工作室,以师徒模式带好基地学校青年骨干教师;二是指导学生音、体、美兴趣团队建设,推动山区孩子的全面发展;三是指导教科研骨干开展教学研究与教育研究,促进学校教科研发展;四是打造好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模块和校园文化,真正为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做出我校应有的努力——这些,都纳入了教师教育学院专家团队的工作计划。
用UGS模式服务山区基础教育
这次下帅之行,是我校近年来服务山区基础教育的缩影。
2012年,我校首先在怀集县创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形成了U—G—S(大学—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此后,我校又在封开、广宁、德庆等县设立了创新试验区。
自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成立以来,带着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宗旨,我校为试验区的中小学校输送了几千名顶岗支教实习生,派遣了上百名指导教师奔赴基地学校开展对口教育帮扶,并聘请了诸多学科名师来到试验区,精准对接各中小学校的现实问题,在平衡师资结构、推进学科建设、提升教师素养、带动教科研立项、开展特色文化创建等方面做出了富有实效的工作。
怀集县教育局局长何志刚是我校创建首个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亲历者、见证人。他表示,试验区着实发挥了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解决山区教育痛疾、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
何志刚同时表示,在全县教育“创强推现”的背景下,下帅民族学校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年龄偏大、教学质量低、教学方式方法简单、术科类教师极其短缺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此,他深切希望我校通过进一步发挥试验区的辐射效应,帮助下帅乡扭转这些问题。
对于怀集县教育局的期待,肖起清表示,校地双方今后应加强对试验区建设的探索,共同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更大的力量。
教师教育工作能力在不断升级
广东教育厅的权威信息显示,当前广东师范生培养结构、层次和数量与本省教育发展需求不适应,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十分紧缺。而地处粤西北地区的怀集、封开等山区县,这些问题相对更加严重。
对此,我校一直在寻求对策,以进一步升级教师教育工作能力,期冀为解决本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作出更大的努力。
我校成立了职前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使U-G-S协同育人的思路更能落到实处:我校把优秀的教师团队、实习生资源输送到山区校进行顶岗支教,置换出的部分教师来到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接受培训,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学历职称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
如怀集县洽水中学,以往教师从没有申报过任何研究课题,在我校教师发展中心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几个老师成功拿到了市级科研立项。在他们的示范下,学校整体教科研氛围有了很大改观。如怀集县第二中学,我校派驻的蔡锦伦副教授驻点该校四年,策划并协助学校创办美术特色学科,学生美术高考效果良好,实现了学校本科升学率零的突破,高考上线率逐年递增。
记者手记: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对乡村教育给予很大关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校立足于此,在办学转型探索中也着力凸显和打造我校师范教育特色,对内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对外紧密对接地方基础教育需求,破基础教育难题,解基础教育之渴。相信我校的教师教育将在不断探索中日臻成熟,成为促进地方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劲支撑。
现场座谈会
专家工作室成立
音乐专家现场听课
选拔组建合唱团
体育博士与老师研讨
美术学科名师与美术教师交流
我校专家博士同时到怀集一中指导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