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 中法建交60周年,我校这位老师被新华社报道!
分享到

心相近|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法国国礼《论语导读》背后的故事


  牛皮封面、飘口烫金、书口刷红……2019年3月,正在法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从法国总统马克龙手中接过作为国礼的《论语导读》,细细翻看。这部首次以法语向欧洲系统介绍中国儒家思想的著作,因此再次走到聚光灯下,引发人们的广泛关注。

  据介绍,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集《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1687年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是《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拉丁文译本。法国东方学家贝尼耶在这本拉丁文书籍的基础上进行法语编译,完成《论语导读》一书。贝尼耶希望法国读者,特别是当时的君主和贵族阅读此书后,能以孔子道德哲学思想为借鉴,“培养仁爱、温和、诚信和人道的精神”。

  这本书的出版工作因作者突然离世而中断,只留下几份手抄本传世。近年来,在中法人文交往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两国学界对《论语导读》研究不断深入,不仅为了解数百年前欧洲学者眼中的中国提供新视角,也揭开了一段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相得益彰的历史佳话。


“提供一面哲学思想的镜子”


  作为法国国礼的《论语导读》如今典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作者贝尼耶曾旅居东方十多年。彼时,拉丁文《中庸》和法文《孔子传》等书籍的出版,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法国知识分子对东方哲学思想的渴求。



  这是中国国家图书馆(左上)和典藏的《论语导读》(左下),以及法国国家图书馆下属军火库图书馆(右上)和典藏的《论语导读》(右下)。

  中山大学哲学系法籍教授蒂埃里·梅纳尔(中文名梅谦立)认为,贝尼耶崇尚儒家著作中呈现的崇高道德和政治理想,所以希望能以儒家思想原则,作为构建现代政治学的基础。

  梅谦立曾主持拉丁文版《中国哲学家孔子》的中文编译工作,2015年协助《论语导读》现代版在法出版工作。“贝尼耶的翻译非常细致,比如他保留了《论语》对话的叙事方式,同时参考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注释。”梅谦立说。


这是典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论语导读》。


  梅谦立说,贝尼耶希望在法国更广泛地传播儒家思想,重建国家政治的哲学、道德基础。“他写这本书并非是简单的译作,而是希望为当时的法国君主提供一面哲学思想的镜子,更好地照鉴自己。”


那么,当时的法国需要对照了解什么呢?


  自1750年以来,贝尼耶《论语导读》其中一部手抄本,一直被珍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下属军火库图书馆。馆长奥利维耶·博斯克认为,“最有可能的是,贝尼耶注意到儒家著作中有能够启迪君主改善国家治理的内容”。

  博斯克说,贝尼耶这部书旨在向君主阐明“基于道德、尊重、平衡的东方价值观”,“让国王成为更好的治理者”。


“为法国现代化提供启迪”


  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300多年前贝尼耶的著作即将同中国读者见面。《论语导读》中译本将以《孔子与君王之学》为书名出版。AG尊时凯龙人生就是博政法学院副教授汪聂才是该书的主要译者。

  “这本书因其作为‘国礼’而备受关注。我们将其译成中文以飨读者,希望学界还有普通读者能够有机会一睹其真容,从而得以了解300多年前儒家经典在欧洲的影响力,体会到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意涵。”汪聂才说。


这是典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论语导读》。


  18世纪,欧洲出现持续百年的“中国热”。欧洲人发现,源自东方的儒家文化揭示了可以不依靠宗教力量,而以伦理道德支撑一个社会和平、有序发展,人们遵循孔子的教导诚意正心、认识自然、设立制度、和平生活。这些思想深深启发了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如伏尔泰、魁奈、莱布尼茨等人。

  正如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书中所说,对于法国启蒙思想家而言,古代中国统治者“一年一度举行亲耕礼,以奖掖有用之术”“中国的官职均经科举获得”“把哲学作为宗教,把文人奉为贵族”“看到这样的国家,他们叹为观止,心驰神往”。

 “每个民族文化都需要建立在自身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法国汉学家雷米·马修说,“中国的科举制度对法国精英的选拔产生重大影响,并延续到今天。”

  梅谦立说,通过同中国的交流,欧洲人了解到一种“更公平、更有效”的官员选拔理念和模式。当时很多在华法国人都著述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对这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国家人才的机制给予高度赞扬,推动法国摆脱封建传统、走向现代官员选录制度。

  谈及中华传统文化对法国社会的影响,梅谦立认为,最重要的是帮助法国走向文化和理性的觉醒。自文艺复兴以来,像伏尔泰这样的思想家从中华传统文化和政治实践中,意识到建立现代国家的可行性,进而主张将政治建立在理性与美德之上,“这一思想过程启迪了法国的现代化”。


“交流互鉴有助于自身文明”


  回顾17至18世纪的中法文化交流史,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认为,这是大航海时代以来,全球史中少有的东西方文明和平交流的一段历史。

  “17至18世纪,西方文化和技术传到中国,‘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科技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张西平说,与此同时,通过贝尼耶这样的学者,中国的思想、文化和技术“东学西传”,促成欧洲不断认识中国、改进自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

  “欧洲文明曾学习过中华文明、阿拉伯文明。”张西平说,一种文明需要向其他文明学习才能成长起来,“中欧交流的历史证明,不同文明可以包容共济,同时也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现代性的思想种子。”


2023年6月27日,在曲阜孔庙,嘉宾和游客在聆听孩子们诵读《论语》。


  汪聂才深有同感,他在翻译过程中不断查阅《四书》原文以及拉丁文译本,感受到“包括儒家经典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生命力”,在当代思想体系中可以得到共鸣、呼应和新生,产生新的火花和力量,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

  “同其他文明开展交流互鉴,有助于更准确定位自身的文明坐标。”马修说,“法中两国间的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今天双方交流意愿更加强烈,内容也更为丰富。”


2023年12月14日,一名女子在法国巴黎风情园举办的“山海有灵”法国豫园灯会上拍照留念。


  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两国将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包括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开幕音乐会、“你好!中国”旅游推介会、“凡尔赛宫与紫禁城”展览等在内的数百项活动,令人期待。

  “如今中国非常了解欧洲,尤其是了解法国。而法国对中国的了解拓展到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马修说,期待类似的交流活动越来越多,双方增进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势头更加强劲。


粤ICP备05008891号 © AG尊时凯龙人生就是博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55号 邮编:5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