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 | 肇庆封开举行第五届广府文化论坛 潇贺古道孕育岭南文明
分享到

  在五岭的萌渚岭和越城岭之间,有一段狭长的通道,连接起了湖南潇水与广西贺江,秦朝的士兵、汉代的武将、唐宋的朝官、明清的商队都曾经此进入岭南。这条隐藏在两千年历史秘境中的水陆通道被后人称为潇贺古道,是中国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早期最为便捷的连接点。

  9月12日至13日,肇庆市封开县举行第五届广府文化论坛,40多位高校教授和文史专家以“潇贺古道与岭南文明”为主题,围绕潇贺古道与广府文化、潇贺古道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活化、封开在潇贺古道的历史地位、封开及两广文旅融合等议题进行研讨与交流。

  ●南方日报记者 刘亮 通讯员 黄瑛居

  1  联系长江珠江,沟通中原岭南

  “秦汉时期的南岭多条水陆道路的开辟和整治,沟通了岭南甚至域外与内地的联系,为维护大一统国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起到了桥梁作用,”广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广东省人民政府特聘参事、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元林表示,潇贺古道作为南岭通道中的重要一条,其作用和地位不可低估。

  潇贺古道起源于古人类的迁徙和交流,但真正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则是从秦朝开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发动了对百越的战争。山路崎岖、运输线太长从而导致粮草接济不上,秦军孤悬岭南,首战不利。

  秦始皇很快调整了策略,“使监禄凿渠运粮”,开凿兴安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但对几十万大军而言,一条灵渠的承载能力有限,于是秦军继续扩修岭南古道,自秦国都咸阳沿五岭峤道新扩通道到广州,成为秦代“新道”。

  工匠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萌渚岭余脉的崇山峻岭间打造了一个水陆兼程的交通枢纽,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紧密相连。

  其中,潇贺古道东线是在先秦古道基础上进行拓展,由湖南江华县翻越桂岭,入贺江再入临贺;西线由湖南江华县翻越小都庞岭,入临水、经富川县再入临贺。

  广西富川学者王国政为了证明潇贺古道是秦建“新道”,专门跑去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处要来秦朝“商鞅尺”,对潇贺古道与西安秦古道的路形、路宽、用石、车辙、设桥过水等方面进行测量、比对,发现两者具有相同之处,得出“潇贺古道就是秦建‘新道’”的结论。

  通过新修通道,秦军三路大军向东进发,其中入广西攻打西瓯的两路军中,有一支经越城岭入桂林,另一支由萌渚岭入贺县,经过潇贺古道入南越。公元前214年,秦军平定百越,统一岭南。

  “‘潇贺古道’是在中原势力向岭南地区扩张的过程中修筑,最初目的在于保证军事行动,确保对整个岭南地区的政治控制,但在客观上也为连接东南亚的‘海路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监委驻党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办公室副主任陈德润说。

  海外文化和贸易货物,经此道北上。汉朝至唐初,经由珠江口入境的海外货物要运送到京城,就要经西江到达贺江,穿过潇贺古道到达湖南道县之后再沿着潇水北行,入湘江,再过洞庭湖,进到长江,然后溯汉水北上,可以抵达古都西安。

  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也通过这条通道不断南传。人员和货物经过潇贺古道后,沿贺江南下,入西江,再通过四通八达的珠江水系,可以抵达两广的许多地方,还可以从徐闻、合浦出海。

  明清时期,随着茶叶贸易的兴起,以贺江、西江航道为纽带的茶船古道逐渐繁华。广西茶商在六堡镇收购茶叶后,在封开转大船到广州,再下南洋。同时,六堡茶还通过潇贺古道、灵渠北上,上贡朝廷。

  不管是北上南下、还是东来西往,作为潇贺古道、茶船古道的重要节点,封开都是必经之处。

  潇贺古道始于潇水,止于贺江,全长187公里。在封开境内,贺江全长115公里,除贺江航道外,陆路上还设有若干驿站、驿铺。当年,商队陆路接力水路,驼队成行,肩挑手提,五里一亭,十里一铺,途中歇脚,货品交易,成为封开靓丽风景。

  平岗铺坐落在封开县平风镇,为封开十四铺之一。平岗驿道上通梧州市苍梧县,下与郁南县都城镇相连,当年商贸交通发达,现存泰新桥、平岗古街、平岗古井、平岗炮楼和平岗天后宫等古迹,还保留着一段200米长的由花岗石铺设的古驿道。

  2 从交通枢纽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论坛内外,多位高校教授和文史专家表示,得益于贺江、漓江、西江和潇贺古道带来的交通优势,包括如今封开、梧州在内的广信县曾在两汉时期成为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军事中心。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在岭南设苍梧(今广西梧州、广东封开)、南海(今广州)、郁林(今广西桂平)等九郡,其中苍梧治设广信县,取“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广信县即今日梧州与封开南部原封川区域。

  公元前106年,监察岭南九郡之交趾部刺史首府设在广信县。“西汉后期(一说东汉初期)演变为州一级政权,名为交州,仍是管辖岭南九郡,州治所在地仍是广信。”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曾撰文写道。

  人口变化是反映地区发展程度的最有力证据。陈德润在《岭南首府与潇贺古道——多少精彩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文中,曾对岭南各郡人口数进行分析。“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苍梧郡人口远比其他岭南各郡密集,公元2年到公元140年,苍梧人口增长3.2倍,到东汉中后期苍梧的人口甚至接近人口数第二的南海郡的两倍。”陈德润说。

  在交通、政治、经济加持下,广信顺其自然发展成为岭南文化中心。中原的学术思想通过河道向广信传播,而来自印度的佛教也在东汉时期自交趾(今越南河内)传入,中原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在岭南第一代文化名人中,陈钦、陈元、士燮和牟子等享誉全国的大学问家均出自广信。

  在黄伟宗看来,广信还是广府文化发源地。“从时间而论,虽然秦始皇南下在汉武帝之先,但在秦汉之交的南越国时期,尚未形成为一种文化形态或民系,尚在‘汉越杂处’的状态中,只能说是广府文化形成的前奏或孕育期,真正形成期应是广信为首府的近四百年期间。”

  黄伟宗表示,岭南文化、而且主要是广府文化,具有山、江、海结合的特点,而又以江海一体为主要特质,并以海洋性特强为优势。这些特质和优势,既是这样的自然环境所使然,又是与其相应的人文历史和人文环境的独特所造成的。“封开具有山、江、海交叉一体的自然环境,同时具有海陆丝绸之路对接点的人文历史与环境,才能集这些文化大成而形成具有江海一体特色和优势的新型文化。”

  “广府文化具有开先性、融汇性和辐射性等文化特性,和儒家文化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是儒家文化传播并和岭南本土文化相融合、发展的结果。”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办公室主任蒋孟寰介绍。

  广信作为当时岭南的中心,自然而然成为中原语言在岭南最早传播的核心区域之一。语言学家罗康宁就曾在封开发现古汉语的浊塞音声母,证实汉族移民首先把中原的语言带进当地。在他看来,粤语形成于广信时期西江中游一带,也即是古广信所在的地方。

  作为广府文化的语言载体,现今说粤语的区域,也正是苍梧、南海、合浦、郁林等汉郡所在的西江区域。“由于水道的交通功能和共同利用水流的利益关系,总是容易形成相似的文化认同。粤语的分布区域,恰好说明了交通对广府文化传播起着关键作用。”陈德润表示。

  3 专家建议打造潇贺古道博物馆

  与会专家学者在重新挖掘潇贺古道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对这一古道及其周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活化建言献策。

  “包括潇贺古道在内的古驿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展现平台,古驿道文化体现了统一寰宇的中华大一统思想。”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原副巡视员、研究员侯月祥表示,肇庆市可以探索制定古驿道文化资源保护条例,用法律为潇贺古道的历史文化的整合、活化和利用工作保驾护航。

  同时,他还建议封开县珍惜潇贺古道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立潇贺古道博物馆,采用现代技术,反映古道历史风云,重现古道曾经的辉煌;省文物部门出面和广西、湖南文旅部门协商,重视潇贺古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中国悠久历史存在一系列宝贵线性文化遗产,潇贺古道可以借鉴长城、京杭大运河等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AG尊时凯龙人生就是博政法学院副教授王超杰表示,做好古驿道保护工作,有助于解答“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前辈迁徙的空间途径”等问题,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正是看到文化对地方发展的重要作用,从1995年开始,封开县就通过政府主导、专家支持、民间参与的形式,分四阶段对广府文化和广信文化进行了系统性、专题性梳理。其中第四阶段从2016年开始,重点着眼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对封开古粤语的遗存和演变进行了专题调研,同时对境内潇贺古道的古驿道、古驿站、古驿铺进行全面排查。

  “封开正处在追赶发展、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发挥文化的引导力、凝聚力和推动力,通过文化融合、文化创新给全社会以信心和力量,给发展以不竭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持。”封开县委书记秦波表示。

  如今,封开已经将古道活化利用和文化保护融入到乡村振兴、打造省级廊道、发展全域旅游等各项工作中来。

  位于潇贺古道和省级廊道上的封开县江口镇抓住古驿道活化的机遇,打造“怀旧”旅游景点,推动旅游业发展,同时计划打造特色农产品一条街,引进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竹荪种植基地,目前这一基地已吸引19户农户参与,年总产值160万元。

  今年3月,封开县计划建设两广源流文化博物馆、两广源流乡村文化馆、茶船古道古码头。当地还计划深挖多项非遗文化、民间艺术和古驿道文化等资源,在丰富省际廊道的历史内涵的同时,持续擦亮“广府源头、粤语发源地”的文化名片。

  “潇贺古道沿线乡镇可以开辟‘一条龙’旅游路线,在古道两岸主要节点打造各地一颗颗旅游景点‘明珠’,形成‘古道景点珍珠链’,让古道旅游成为拉动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侯月祥表示。

  在肇庆名城与旅游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刘晓生看来,封开目前的全域旅游规划存在重自然生态轻历史人文的倾向。“涉及到历史人文的,仅广府源头、粤语发源地、莫宣卿、广信塔等要素,而大斑石、龙山、千层峰等实际景点均是围绕自然风光。”而对潇贺古道进行挖掘研究,有助于整合封开历史文化资源,更好促进封开文旅事业健康发展。

  专家

  以古道为纽带,加强梧州封开旅游互通

  两汉时期的苍梧郡广信县地处离水与郁水的交汇处,就是今日广西梧州至广东封开一带。广信文化成为梧州和封开共同的文化源头,两地在保护、活化潇贺古道、茶船古道,弘扬广信文化上有着同样的诉求。

  9月13日,在第五届广府文化论坛上,广西梧州学院教师谭国清博士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梧州和封开应当以茶船古道为纽带,加强旅游互通,共同活化历史资源,推进粤桂合作。

  南方日报:梧州和封开历史上只有着怎样的联系?文化有哪些相通之处?

  谭国清:历史上,封开与梧州在广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共同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从人口迁移角度,早期在秦汉时期,北方中原人经贺江、桂江汇集到西江边的梧州、封开一带聚居。在明、清、民国时期,珠三角的人口向封开、梧州迁居。新中国成立后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梧州人口近70%是广东迁来的。封开和梧州,语言互通,饮食相似,习俗相仿。

  南方日报:茶船古道经过梧州和封开,你认为两地应当如何擦亮这一共同的文化品牌?

  谭国清:茶船古道,以西江为主轴,以贺江、桂江为两条主线,连接多条支线,辐射了封开、梧州接壤的大片地区。

  封开县已经在茶船古道上的贺江碧道建设省际边界美丽乡村示范带,再现的文化商旅古驿道可以与“茶船古道”文化旅游项目相联合。而梧州已经围绕“茶船古道”大做文化旅游文章,六堡镇正在建设六堡茶历史文化展示区和六堡茶文化体验区,推进六堡茶产业基地规模化、加工园区化、产品标准化、品牌国际化,打造特色旅游名镇。

  封开和梧州可以以茶船古道为纽带,加强旅游互通,建立封梧(肇梧)茶船古道旅游协作机制,两地政府定期会谈,加强古道节点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出“粤桂茶船古道两日游”“茶船古道房车露营基地”等旅游项目,共同活化历史资源,推进粤桂合作。

  南方日报:部分专家认为,广信文化是广府文化的源头,发源于古广信县,你建议梧州和封开应当如何守住共同的根和魂?

  谭国清:封开县已经举办过多届广府文化论坛,推进广府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弘扬工作,同时将文化因子注入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来。大洲镇建设两广源流乡村文化馆(博物馆),吸引人们前来寻根溯源,有助于带动世界各地讲粤语地区的人们过来了解封开,同时也有利于广府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作为共同的文化源头,我建议梧州可以和封开一齐举办、策划类似的活动,一起守护共同的广府文化,让更多的游客了解传播广府文化,推动两地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粤ICP备05008891号 © AG尊时凯龙人生就是博 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肇庆大道55号 邮编:5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