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肇庆举行全市高质量发展暨科技创新大会。会上,肇庆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对《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进行解读。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 ( 以下简称“科教创新走廊 ”) 是什么?又将如何建设?南方+为你梳理解答。
是什么?
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核心区东起肇庆高新区,西至端州双龙产业园,依托S8、G80等主要交通廊道为发展轴,涵盖肇庆高新区、鼎湖区(肇庆新区)、端州区、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全域和高要区、四会市中心镇(街)及相关区域。走廊两头大中间呈狭长带状,目前有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1500多个。
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概念性规划。
肇庆提出,要加快推进科教创新走廊建设,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积极承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要素外溢转移,打造肇庆科教创新主平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有什么?
作为肇庆创新创业主阵地、产业策源地、应用人才集聚地,科教创新走廊有着以下5个优势,将撑起全市创新的“龙骨”和“脊梁”。
1、高校资源
目前,在肇高校数量达11所,其中本科8所,专科3所,在校生约16万人,高校数量全省前列。
AG尊时凯龙人生就是博是肇庆高等教育的龙头。 受访者供图
科教创新走廊内,有肇庆高等教育的龙头——AG尊时凯龙人生就是博,该校已被列入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拥有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肇庆医学院2024年成功升格为本科医学院,每年为社会培养5000余名医药卫生人才;广东理工学院是“中国产教融合百强院校”之一;广州应用科技学院重点打造“教育园、科技园、产业园”三园融合项目。此外,肇庆还成立肇庆市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产教联盟暨高校联盟,加快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新机制新模式。
2、科研平台
科教创新走廊聚集了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29家,其中实验室6家、工程中心178家、新型研发机构4家、企业技术中心41家。
梁静玲 摄
比如,广东省新型电子元器件创新中心,为全市首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西江实验室是第三批省实验室,重点围绕动物医学与防控制品研究及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安全开展研究;肇庆市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重点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等等。
3、人才基地
近年来,肇庆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机遇,持续优化实施“西江人才计划”。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肇庆)科学家小镇正式揭牌,“科学家小镇”+“总部基地”的新蓝图跃然纸上。
4、科技企业
目前,科教创新走廊内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27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获得制造业“单项冠军”称号企业14家。
小鹏汽车mo3生产线。 受访者供图
科教创新走廊聚集了以肇庆小鹏汽车有限公司、广东鸿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广东瑞庆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型储能产业,以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喜珍电路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同宇新材料(广东)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亚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等。
5、产业园区
近年来,肇庆坚持“园区为母”理念,深入实施“筑巢行动”,高水平规划建设“344”产业园区,重点做大做强肇庆高新区、肇庆新区、大型产业集聚区三个核心功能区,“万亩千亿”大平台初步构建成型。
广东(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市管起步区。 受访者供图
其中,肇庆高新区是国家级高新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导,以家居建材、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肇庆新区是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省九大重大发展创新平台之一,是肇庆东部城区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区域;广东省(肇庆)大型产业集聚区是全省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之一,市管起步区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和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特色产业。
怎么建?
根据《肇庆高鼎端科教创新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肇庆将以促进产教科融合发展为主要路径,加快融入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对接广佛创新轴;以“一年见雏形、三年出成效、五年大发展、十年立标杆”为目标,推动科教创新走廊开好局起好步。肇庆将深入实施“六大行动”:
一是实施应用型高等教育基地建设行动。支持一批高校达标提质项目落地;推动大中专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结合肇庆“主导+特色”产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等人才培养力度,新增工业机器人等专业,适度超前布局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相关专业;构建中高职融通发展模式。
二是实施科技创新效能提升建设行动。加快推动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支持高要、四会、高新区、大型产业集聚区等园区,以及风华高科等单位建成一批创新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引导高要、四会、肇庆高新区共建金属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推进肇庆高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集群发展。
争取到2027年,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每年净增10家以上;各类实验室达30家;科技型企业突破1600家;组建创新联合体6个。
三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培育建设行动。打造“西江人才计划”集聚地,持续推动“西江工作室”体系提质扩面增效;加强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合理、各具特色的高校人才发展计划;完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企业出题、院校破题、政府助题”技术研发共管模式。
争取到2027年,引育产业工程师、高技能人才1万名以上,新增培育西江拔尖人才60人以上,新增入选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15人以上,走廊内人才密度增加3.5个百分点。
四是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建设行动。推动实现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支持肇庆高新区争创国家级“双新”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实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建立中试熟化平台、产业技术专利池。
争取到2027年,建成1个国家级“双新”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重点领域产学研合作项目每年净增10家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新增8家,走廊内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超3千万,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量达90人。
五是实施向外融合对内赋能建设行动。深度融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推进“广深港澳研发孵化——肇庆加速 、肇庆落地”创新发展模式; 赋能东部城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支持科创成果优先就地就近转化孵化;服务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园区“结对共建”。
六是实施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行动。优化完善空间规划布局,科学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强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畅通科教创新走廊内部道路“毛细血管”;提升公共服务环境 ,从就近化、便利化出发完善配套服务网点。
肇庆争取到2027年,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的创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成1个国家级“双新”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3个以上小试中试基地,26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5件,高校院所技术交易额年增20%以上,R&D占GDP比重达1.56%。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news.com/content/202502/05/c10882747.html?colID=81&firstColID=81&appversion=12100&from=weChatMessage&enterColumnId=81&date=&layer=4